时间:3月9日
地点: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国两会“总编有约”新闻会客厅
主持人: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总编辑孟磊
媒体嘉宾:光明日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王胜昔
访谈嘉宾: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
他从艺45年,演出近万场,给上千万人唱过戏。他是第一位获过两次梅花奖的豫剧男演员。
在田间地头,他给农民兄弟唱豫剧。在千城百市,他给市民群众唱豫剧。在国际舞台,他面向全世界,唱响出彩河南好声音。
他就是李树建。他用一句一嗓,为习近平总书记“坚持与时代同步伐”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”“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”“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”的要求,写下生动注脚。他认为,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,就是新时代的出彩河南人。
本期“总编有约”邀请到李树建,请他讲述如何从事“培根铸魂”的工作,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豫剧“网红”,如何用数十年演绎出彩河南人的“正、燃、爱、拼”。
“艺术创作要把好‘方向盘’,系好‘安全带’”
在“总编有约”现场,看到自己演了几百场的《程婴救孤》片段,李树建脸上依然浮现出沉醉的表情。
两位媒体人孟磊和王胜昔尽管算不上票友,但他们都和这场戏有过交集。他们都曾参与《程婴救孤》的制作传播,亲眼看到一台精品曲目,是怎样一点点打磨出来的。
《程婴救孤》《清风亭上》《苏武牧羊》,创作著名的豫剧“忠孝节”三部曲,李树建花了20年。三部曲的主角程婴、张元秀、苏武,身上都彰显着爱国、守义、质朴、善良的美德,中华传统文化的忠义仁勇、忠诚担当,尽显其中。
“过程非常艰辛,但我动力无限。”他说。
这动力来源于,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践行。
李树建清晰地记得,党的十八大以来,总书记每一次就文艺工作召开座谈会、发表重要讲话的场景。
“总书记告诉我们,歌唱祖国、礼赞英雄是我们永恒的创作主题。艺术创作首要的就是把好‘方向盘’,系好‘安全带’,绝不能把艺术与廉价的笑声、无底线的娱乐和无节操的垃圾划等号。”他说,“高举旗帜、爱党爱国,这是出彩河南人第一位的要求。”
“你讲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”
1930年2月17日,在美国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的戏院里,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这里演出,曲终人不散。
83年后的同一天,同样是在百老汇的大舞台上,李树建的豫剧《程婴救孤》登台演出,再一次用中国文化震撼了世界。
现场观众被深深打动了,散场后半小时,还有将近一半的观众不愿离去。一名中学教师专门找到李树建,竖起大拇指,用不标准的中国话说:“你讲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。 ”
在泰国演出的时候,当地一名翻译对他说:我翻译了一辈子的戏剧,中国的两部戏让我印象最深。上次你们的儿童剧《三打白骨精》让我整场都在笑;这次看《程婴救孤》,我流着眼泪翻译了全场。
优秀的作品没有国界。在29个国家和地区唱响河南好声音,李树建深深地体味到,什么叫文化自信。
“豫剧是咱河南老百姓的,是全国人民的,也是全世界的。这就是中国文化、中原文化的影响力!”孟磊和王胜昔感慨道。
“立身之本是人民,还是人民!”
李树建出生在汝州的一个穷山沟,从小学唱戏。20世纪80年代末,戏曲已经出现危机,演员下乡演出时,羊圈、牛圈都住过。
有一次,他饰演一个赌徒丈夫,在戏里输光了衣服,只穿件短裤,站在雪地里唱了20多分钟,观众含着泪给他鼓了老半天掌。
那时候,他所在的豫剧团坚持每年演出300场以上,80%的演出是在矿井、敬老院、贫困山区,用李树建的话说,“再艰苦的地方都回响着梆子腔!”
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,就没有这份坚持。我们的立身之本是人民,还是人民!”他说。
作为专业院团的代表人物,李树建积极推动民营院团发展壮大。我省现有200个专业院团,民营院团多达2100个,作为“红色文艺轻骑兵”,只要山羊能爬上去的地方,他们都能去演唱。李树建算了一笔账:每个院团每年平均演出200多场大戏,每年累计演出40多万场,每场平均1000名观众观看,每年就有4亿人次观看。
一个数据出人意料:2017年文化部普查结果显示,全国共有348个剧种,豫剧排第一位,是互联网上最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。
在“互联网+豫剧”上,李树建是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5年前他就大力支持“戏缘APP”的发展,给豫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。在北京举办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时,到场观看的观众有4万余人次,但是网上的点击量高达3.5亿人次。
“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,把普通的事情做得不普通,这就是我对出彩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追求。”李树建说。(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柯杨/文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鑫阳/图)
转载请注明:pg电子·(中国)官方网站 » 心声写照 » 总编有约②|全国人大代表李树建:我骄傲,我是新时代出彩河南人!_两会会客厅_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